三、20世紀——二戰前
(一)中等教育
《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則》
(1)是1918年由中等教育改組委員會提出的
(2)中等教育的目標可概括為健康、掌握基本的方法、高尚的家庭成員、職業、公民資格、適宜的使用閑暇時間、道德品格7項
(3)改組學制,建立一個中等教育與初等教育相互銜接的學校系統。其中,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各為6年,中等教育在包容所有課程的綜合中學中進行
(4)影響/評價:肯定了六三三制,符合人身心發展的規律,完全建立了美國的單軌學制,體現平等;肯定了綜合中學的地位;提出中學是面向所有學生并為社會服務的思想
(5)其它國家均有效仿
八年研究
(1)是20世紀30年代美國進步教育協會成立的“大學與中學關系委員會”進行的研究,目的是提高教育質量。
(2)宗旨:傳統教育與進步教育之間的矛盾的說明,同時宣傳進步教育;高中升學與就業的矛盾的說明;中學與大學關系銜接的說明。
(3)內容:制定八年研究計劃,選3所中學和300所大學、1475對學生(一個是進步主義學校,一個是傳統學校)進行研究,又稱為三十校實驗。
(4)結論:進步教育思想教育出來的學生更優秀。
(5)影響:鼓勵更多傳統學校進行進步教育運動改革;較為充分的說明了進步教育思想的培養目標和蘊涵的進步思想;對美國教育改革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6)特點:參與實驗的學校面廣,有代表性;實驗研究以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為指導;實驗學具有較大的自主權;實驗主要圍繞教育目的、教育管理、課程和方法等問題展開,揭示了中等教育的許多問題,對美國教育改革的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二)高等教育:初級學院運動
簡介: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芝加哥大學提出的針對高等教育的目的和自身結構方面的問題開展的革新運動,以此來更好的體現為大眾服務,滿足就業需要等,在美國高等教育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
背景:19世紀后半期,美國高等教育的目的和自身結構方面的問題引起廣泛關注,美國高等教育學制年限偏長、費用高引起群眾不滿,人們開始對高等教育提出改革的設想,這一背景下,發起了初級學院運動。
產生和發展過程
(1)芝加哥大學校長哈珀率先提出把大學的四個學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初級學院,第二階段為高級學院;同時課程也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類似于中等教育,第二部分是專業教育或研究生教育。任何社區都可以開一個初級學院,使高等教育更貼近大眾。
(2)初級證書制度:規定學生在讀完第一階段,取得初級證書后,才可以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
(3)二戰后,改為社區學院,更加傾向于面向地方政治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特點
(1)是一種從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過渡的教育,既可以直接就業,也可以升入大學三年級完成正規的高等教育;
(2)職能:很好的兼顧了升學與就業,兼顧了職業與學術;
(3)招收高中畢業生,學制兩年,授以比高中稍廣一些的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
(4)由地方社區以及私人團體或教會舉辦,不收費或收費很低;
(5)初級學院課程設置多樣,辦學形式靈活。
意義
(1)促進了高等教育的豐富化,層次化和大眾化;
(2)創立了新的教育形式,促進了美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發展;
(3)對美國高等教育自身結構的改革產生了影響,同時對中等教育改革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三)職業教育
全國職業教育促進會
國家重視職業教育,國家撥款來發展職業教育,對職業教育進行財政補助。
2.《史密斯—休斯法》
聯邦和州共同來建立職業教育,體現了職業教育的重要性。主要內容:
(1)由聯邦政府撥款補助各州大力發展大學程度以下的職業教育;
(2)聯邦與州合作提供師資訓練;
(3)在公立學校設立職業科,把傳統的專為升學服務的中學改為兼具升學和就業的綜合中學。
(4)意義:對美國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發展均產生重要影響,使普通教育轉向升學和就業的雙重目標,加強了教育與現實的聯系;同時又為美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從此,美國職業教育的發展不再是一種行業的自發行為,而是一種聯邦與州合作共建的政府行為;女子進入高等院校,出現一批女子學院。
(四)教育體制:分權制
二、二戰后——20世紀80年代
(一)50年代:《國防教育法》
背景
(1)國內:之前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的教育改革導致教育質量下滑,民眾對提高教育質量的呼聲越來越高
(2)國外:1957年蘇聯衛星上天,改革教育的呼聲更為強烈
內容
(1)宣布數學、外語、自然科學的重要性,即新三藝,并要求人人學習
(2)增撥大量教育經費
(3)加強職業技術教育
(4)強調天才教育
評價
(1)有利于促進整個教育質量的提高
(2)有利于培養科技人才
(二)60年代教育改革
中小學課程改革(布魯納總結)
(1)強調早期教育,發展兒童的智力潛力
(2)逐級下放科學技術課程縮短高級知識與初級知識之間的距離,提高所學知識的難度
(3)用結構主義教育思想做指導,編制結構課程,并使之與教學過程結構和兒童的智力發展結構相適應,成為兒童可掌握的內容,主張教授知識結構
(4)鼓勵學生用探索的發現式方法學習,教師要承擔重要作用
2.繼承改善教育機會不平等問題
1965年美國通過了《中小學教育法》,該法案重申黑人、白人合校教育的政策,并制定了對處境不利的兒童的教育措施。
(1)要求政府撥款鼓黑人、白人合校工作,規定凡自動認真合并的學?深I取大量補助費;
(2)聯邦政府撥給各州和地方教育機關基本補助金,用于幫助處境不利兒童實現特殊教育的需要。
3.高等教育改革
旨在發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并制定了《高等教育實施法》等一系列法案。這些法案與1958年《國防教育法》精神實質一致,強調大力培養科技人才,搞科研,促進科技進步,并增加對高校的撥款。
(三)70年代
1.生計教育
由馬蘭提出,在教育中應以勞動教育和職業教育為核心,適應社會的發展。
2.返回基礎
(1)背景:公眾對教育質量普遍不滿,主張加強知識教育和技能教育;
(2)內容:小學階段強調讀寫算;中學強調英語、自然科學、數學、歷史等;教師要在學校教育的一切階段起主導作用,不得有任何學生自主的活動;教育方法包括練習、背誦、日常家庭作業以及經常性測驗等;經過考試證明學生已掌握所要求的知識和技能后,方能升級或畢業;增加必修課,取消選修課;嚴明紀律等。
(3)評價:從實質上講是重新恢復之前的傳統教育來增強美國的教育質量。
(四)80年代《國家在危機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1.背景:公眾需要高質量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
2.內容:
(1)新五藝:數學、英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計算機課程
(2)提高教育標準和要求
(3)加強課堂管理等,有效利用在校學習時間
(4)提高老師地位和待遇,改進老師培養
(5)各級政府加強對教育改革的領導和實施
3.宗旨:提高教育質量
4.評價:
(1)學術型學科在課程結構中的地位得到鞏固與恢復,成為主體;
(2)加強了課程結構的統一,對所有學生提出了嚴格的共同要求;
(3)增強了公眾對教育的信心,重新激發了公眾對教育的關注和資助;
(4)特別強調教育的標準化,導致忽視學生個性的培養,教學缺乏靈活性;因強調提高教育標準和要求,使潛在的輟學人數迅速增加。
(五)教育體制:國家在不斷收權的趨勢。
三、20世紀90年代
(一)《美國2000年教育戰略》
1.背景:
(1)為確保21世紀美國社會發展繼續保持世界領先地位,為未來指明方向
(2)1991年,美國總統老布什簽發《美國2000年教育戰略》,在分析美國教育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明確指出未來美國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標。
2.內容:
(1)所有美國兒童入學時樂意學習;
(2)中學畢業率將提高到90%;
(3)每所學校要保證所有兒童具有應付挑戰的能力,合理用腦,成為有責任感的公民,并為進一步學習和勝任富有挑戰性和創造性的職業做好準備;
(4)美國學生在自然科學和數學方面的成績要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5)每個成年美國人能讀書識字,并掌握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本領;
(6)每所美國學校將杜絕毒品和暴力,為學生提供一個秩序井然的良好學習環境。
3.評價/意義:
(1)該文件規劃了美國教育發展的藍圖,它猶如一項教育改革宣言,對美國教育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2)作為20世紀90年代教育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式揭開了美國20世紀末教育變革的序幕。
(二)《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
1.簡介:確立了國家和州級的內容課程標準、操作標準、學習機會標準以及州一級的評價標準。
2.內容:
(1)統一全國性中小學課程標準,要求每周的教改計劃都要包括課程內容標準的建立內容;
(2)此法案把教育標準從層次上分為國家教育標準和州教育標準;從內涵上分為課程內容標準和學生操作績效標準;
(3)加強基礎教育核心學科。
3.意義:
(1)加強了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聯邦政府的主導作用
(2)確立了各種標準